第一次比利時🇧🇪人生初體驗couchsurfing
其實一開始真的是既緊張又期待,畢竟沙發衝浪就是一個交網友的平台,然後去網友家住。
但幸運的是我遇到的這個比利時人真的是個正人君子,純友誼又人超好,感覺是我在比利時的哥哥,滿有趣的(剛好他也放假一周當地陪陪我去玩)
好啦!我的故事寫到這就好了,接下來就要來帶大家遊玩比利時了~一個充滿巧克力🍫鬆餅與薯條🍟的國家。
比利時小小的,而且比利時人一直說比利時很難玩超無聊,讓我都沒啥興致了...又加上第二天衰衰的我就被一個黑人搶了我用不到一個月的iphone6s,覺得人在異地都要崩潰了😢
但是出來旅遊難免遇到一些磨難,總不能一直消沈下去吧,只能樂觀的想著「當作是花錢在國外拍了一場微電影吧...」一場與黑人的追逐戰,還報警坐警車(又一直偏題了)
先介紹布魯塞爾(法語:Bruxelles;荷蘭語:Brussel)是比利時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歐洲聯盟的主要行政機構所在地,所以有「歐洲首都」的美譽。
布魯塞爾這一名稱來自古代荷蘭語的「Bruocsella」一詞,意為「沼澤之鄉」或者「沼澤地中的家園」。
必去景點之一:尿尿小童(荷蘭語:Manneken Pis,法語:le Petit Julien),又譯為撒尿小童像、小于連或小于廉,是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市標。這座聞名於世的小男孩銅像是一座落於市中心步行區的雕像及噴水池。這個五歲小孩身材的雕像不大(身高約53公分),但有將近四百年的歷史。超迷你的一隻...覺得普通,但是還是超多人圍觀拍照的,人滿為患,塞的水洩不通。
布魯塞爾大廣場(英語:Grand Place,法語:Grand Place,荷蘭語:Grote Markt),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布魯塞爾大廣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也曾是死刑執行地點。大廣場的翻譯來自法語,而在荷蘭語中,應該翻譯成大市場。
廣場十分富有生活氣息,各種Bar、巧克力店、餐廳點綴四周;人們坐在廣場上幽閒自在。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也曾居住在市政廳對面餐廳二樓現在有紅色玻璃的房間,他讚美這裡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天鵝餐廳是當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生活過的地方,著名的《共產黨宣言》就在這裡寫成。
再來又到了文青時間了。博物館人生,但是我去了2次都錯過最後入場時間,下次一定會去的「布魯塞爾樂器博物館」(Music Instruments Museum),是位於市中心的一座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皇家藝術和歷史博物館的一部分,收藏有超過8,000件珍貴的樂器藏品。布魯塞爾樂器博物館本來附屬於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正式成立於1877年。連建築的外觀都超美的~飲恨...
以下附上比利時個大美術博物館免費時段的連結:http://www.brusselsmuseums.be/en/faq.php?id=6。每月第一週的星期三或星期天免費。
從博物館上去有一個大廣場:Kunstberg或Mont des Arts ,意為藝術山("hill/mountain of the arts"),是比利時布魯塞爾市中心的歷史名勝。這個大鐘很可愛也很精緻。
經過某個教堂。⛪️
登高看夕陽🌇
美美der~
布魯塞爾王宮(荷蘭語:Koninklijk Paleis van Brussel,法語:Palais Royal de Bruxelles,德語:Königlicher Palast von Brüssel)是比利時王室的正式宮殿,位於布魯塞爾市中心,但現在比利時王室成員實際上並不居住在這裡,而是居住在布魯塞爾郊區的拉肯皇家城堡。這裡在中世紀時期就已經有宮殿,但現在的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期。現在的建築外觀則多修建於1900年以後。 (我手機竟然在這週邊被搶,覺得扯...)
皇家廣場(法語:Place Royale荷蘭語:Koningsplein)是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柯登堡(Coudenberg)的著名廣場。該廣場原址為柯登堡山,7個世紀以來,該處先後建有城堡,柯登堡古代宮殿,布拉班特公爵城堡等。它是俯瞰諧納河(Senne)的最高的山之一。
該廣場中央建有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領袖布永的戈弗雷(Godfrey of Bouillon)的銅像。廣場周邊有9座新古典主義建築。它們分別是東側的柯登堡聖雅格伯教堂(其後側為布魯塞爾王宮),西南側的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包括古代藝術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其後側是洛林的查理(Charles of Lorraine)的宮殿),西北側同樣風格的建築(其後側是樂器博物館,其址原為新藝術運動風格的老英格蘭百貨商店(Old England)),東北側的貝爾維博物館(BELvue Museum)等。
大象牌巧克力:克特多巧克力是一個比利時巧克力品牌。現屬於億滋國際名下。 克特多由查爾斯·紐豪斯創建於1883年。查爾斯·紐豪斯用了Côte d'Or(法語的黃金海岸)這個名稱來代表可可豆的主要產地加納。
克特多巧克力的商標是一隻大象。大象曾被黃金海岸用於幫助生產可可豆。據說,大象曾協助運輸成袋的可可豆。更早些時候,克特多曾用三座金字塔和一棵棕櫚樹來作為商標,以此暗示消費者克特多所用的可可豆是來自外國的。
1963年: 比利時的艾爾伯特王子參觀了克特多巧克力工廠。
1965年: 克特多巧克力收到「比利時皇家特供」頭銜。
藍色小精靈的故鄉。《藍精靈》(法語:Les Schtroumpfs,英語:The Smurfs,德語:Die Schlümpfe),是1958年由比利時漫畫家沛優及其夫人共同創作的一部漫畫。後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購買了版權。
再來跟大家介紹原子球塔(Atomium)是為195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世界博覽會而建的金屬結構的紀念性建築物,André Waterkeyn設計,高102米,包括9個直徑18米的球體,與連接圓球的鋼管構成相當於放大1650億倍的α鐵的正方體晶體結構。目前(2008年)三個球體向遊客開放,頂部的球體提供觀察布魯塞爾全景的觀景地。
12條管道連接著不銹鋼球形成一個立方體,另外立方體中心球體連接8條管道通往立方體外圍8個球體。每個連接的管道內都有電動扶梯與電梯,連接包含展覽廳與公共場所等的六個可開放的球體。頂部球體可以觀賞布魯塞爾全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把它命名為歐洲最怪異的建築。

接下來帶大家來到了布魯日(荷蘭語:Brugge)或譯布魯日(法語:Bruges),位於比利時西北部,是西法蘭德斯省省會和最大城市,人口117,224(2006年)。在歐洲也被譽為「北方的威尼斯」。
布魯日城區有大量交錯的小巷與一個接一個的廣場,其中以城堡廣場(Burg)和市集廣場和(Grand-Place)尤為著名。前者原先的標誌性建築是聖多納廷主教座堂是(the cathedral of Saint-Donatien,在1799年至1800年間被毀)與公爵住宅,之後被聖巴西略雙小堂取代。
一千年來,城堡廣場一直被視為宗教與市政當局聯合的象徵,也是一些公共機構的所在地。
而市集廣場上則以大會堂、鐘樓等居多,象徵城市自治。城市中心大多為富貴人家居住,勞動者聚集在外圍。
布呂赫鐘樓(Belfort)是比利時布呂赫歷史中心的一座中世紀鐘樓,也是該市最突出的標誌。布呂赫鐘樓過去用來收藏珍寶和市政檔案,以及用來觀測火情及其他危險狀況。一條狹窄陡峭的,366級台階,通往83米高的頂部(大約向東傾斜1米)。
鐘樓的兩側和後部是原來的市集大廳,這是一座長方形的建築物,寬度只有44米,進深卻有84米,還有一個內院。因此鐘樓也被稱為「大廳鐘樓」(Halletoren)。
布呂赫鐘樓是2008年電影《在布呂赫》的主要場景
布魯日市政廳(Stadhuus)大約建於1376-86年,是低地國家最古老的市政廳之一。
布魯日市區部分的特色之一是運河,部分遵循天然河道,部分人工挖出。當地人稱之為「雷耶」(Reie,大約意為人工加固過的河道,類似於碼頭)。在布魯日城牆內,也有一些綠地被保存下來,但最靠內陸的地方沒有。許多花園和公園都屬於宗教機構。
從中世紀到近現代,布魯日的建築主要是磚造哥德式建築,以及一種獨特的被稱作「布魯日跨度」(travée brugeoise)的建築風格。這一風格與德國北部的磚造哥德式相似(比如:杜伊斯堡(Doesburg)),但由於兩者發展的不同,一般區別劃分。
我的比利時人朋友跟我說,布魯日也是無聊透頂,我只能說,他可能已經住膩了,就像我也覺得台灣滿無聊的(我跟他應該要來玩個遊戲叫做:我住你家,你住我家。換個國家應該很刺激!)
晚上也滿美的,感覺似乎是約會聖地😳
最後獻上我與韓妞的背影(在比利時意外認識了3個韓國人。這次歐洲行怎麼認識的韓國人比歐洲人多,是怎麼回事?!呵呵...)